聚焦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锻造韧性,推动外贸量增质优

上海西部,环绕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和火车站的151.4平方公里,以不到长三角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近10%的经济总量。这里,是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


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功能布局和主要任务,标志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之后,上海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又一重要承载地。


一年多来,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发展情况如何?近日,记者走进商务区进行采访。


底气足,外贸成绩亮眼


走访外贸企业,一个深刻印象是:虽受多方不利因素影响,但依靠多引擎拉动,企业仍在乘风破浪。


中昊针织,公司在中国,袜子成品则在东南亚采购,直接销售给欧美商家——从去年下半年探索“两头在外”的离岸贸易,公司累计货值已达200多万美元。


在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一张世界地图引人注目。从上海出发的几十条射线“散”至全球。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销售网络不仅覆盖全国,产品还出口至欧美、中东等地。今年1—9月,虽受疫情影响,公司仍达到销售目标,且实现逆势增长。


上海五锐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也有好消息:上年度营业收入达750亿元……


“这类企业,是否只是个例?”记者询问。在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商务发展处处长杨旭波拿出一份名单:“根据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等条件,商务区近期还认定了30家贸易型总部。”


分析名单,可以看到商务区的底气。“从类别来说,国内批发零售类7家,国际货物贸易7家,国际服务与物流12家,平台交易4家。可以说,以德邦物流为代表的多家国内国际物流企业,已成物流集聚效应。”杨旭波分析,“从贸易方式来看,商务区已经覆盖新型跨境电商、离岸转手买卖、保税展示、保转跨等,贸易方式日渐多元。”


除了30家受认定的贸易型总部,商务区还集聚了锅圈、华峰、希杰、国铠、震坤行等一批贸易型总部储备企业,已有提前布局未来之势。


杨旭波进一步介绍说,若拉长时间线来看,一年多来,商务区发展成绩单更为亮眼:


——总部型经济加快集聚。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家,占全市新增数10.7%,新增民营企业总部13家,占全市新增数11.4%,累计吸引集聚了近4000家贸易企业、6万多家民营企业、约500家各类型总部企业。


——创新型经济持续增强。新增法人企业同比增长45%,重点产业新增企业数占比超7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类企业占比是上海市平均水平的2.4倍。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能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流量型经济稳健发展。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总客流量同比增长17.4%,虹桥机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13%,展览面积468万平方米,接待超470万人次。第四届进博会安全成功举办,富有成效。


一年多来,商务区聚焦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税收收入达346亿元,同比增长29.1%。


“虽然今年第二季度遭受了疫情影响,但商务区外贸底子仍然很厚,一时风雨不影响大局。当前,以30家贸易型总部为代表的一批高能级贸易平台和主体仍在加快集聚。”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办公室四级调研员毛翔宇说。


平台多,着力做长“长板”


长宁区临虹路365号,上海泰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便坐落于此。“我们主要是做植保产品和精化新材料等产品的研发、营销。立足上海,因为这里区位好、平台大。”总经理卜明星说。


交谈间,隔几分钟抬抬头,便能看到飞机起落。公司距离虹桥国际机场、上海虹桥火车站仅3公里。


“商务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很明显。朝来夕返,出差方便。”卜明星说,还有一个明显优势是这里的平台多,借助在商务区举办的中国国际农用化学品及植保展览会等贸易展示平台,“我们与先正达、科迪华等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将产品出口至海外。”今年1—6月,上海泰禾实现了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商务区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全力搭建平台。借大交通、办大会展、做大商务,着力做长“长板”。


大交通枢纽功能全面升级。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通浦东国际机场和长三角全域的轨道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放眼长三角,沪苏湖铁路、嘉闵线等一批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工;综合交通枢纽西交通平台改造、机场联络线以及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13号线、17号线西延伸等项目加快建设。区域交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大会展品牌形象日益凸显。“办展会,来虹桥”成为许多企业的一致想法。办展的企业多了,展会能否办得好?揽下“瓷器活”,商务区当然要拿得住“金刚钻”——大力引进国际知名会展企业总部、国际品牌重要展会与配套企业,建设虹桥国际会展产业园,集聚会展相关企业164家,会展经济实现了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


大商务辐射效应逐渐显现。在虹桥品汇A栋大楼,从地下一层车库推门而入,便直接来到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直播基地。在这里,韩国的零食、瑞士的砧板等商品经过推介,在线上受到热捧。再上一层,是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各类国外商品琳琅满目。上海虹桥国际进口商品展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军介绍,这里是展馆,也是商场,一到周末到处是顾客。


“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持续放大。我们建设了以虹桥品汇、绿地贸易港为代表的‘6+365天’进博会常年展销平台,还建了包括虹桥国际咖啡港在内的10个百亿级进口商品集散平台。”蔡军说。


建好平台,才能让企业奋力奔跑。商务区有以海外贸易中心、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为代表的贸易服务平台;有以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西虹桥商务区为代表的服务贸易促进示范基地;有以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


离岸贸易、跨境电商新模式、保税展示、展转保、展转跨等贸易新业态也正加速发展,进博会通关便利、资金结算、投资便利、人员出入境等创新政策上升为常态化制度安排。杨旭波说,目前已有172家企业开立了自由贸易账户。


政策优,精准破解难题


全面对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在推进服务方面,商务区建设成效如何?


上海市政府支持商务区发展政策叠加赋能,涉及市属事权的4方面20项政策出台。许多区域内企业评价: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措施很实在。


今年以来,各类超预期的因素增加,对商务区的外贸造成一定影响。步入6月,疫情影响减小,上海加速稳外贸,政府部门自问:还能做哪些事?商务区将一个个问题具体化,“揉碎”了讨论:多个平台已搭好,但还能不能更好?企业期盼的人才够不够?企业金融支持还够不够……


瞄准问题找答案。6月30日,《关于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贸易型总部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25条支持措施干货满满。支持贸易型总部企业招才引智;明确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便利化措施;加大对贸易型总部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若干措施发布已两月,落地情况如何?


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表示,首期提供3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中信保上海分公司表示,已成立服务领导小组,以虹桥营业部为主体落实相关服务工作。


最近,欧西爱司物流(上海)有限公司申办的APEC商务旅行卡已经制证成功。“对比过去的商务签证,APEC商务旅行卡优化了商务活动效率。”欧西爱司中国区副总经理玉田利高兴地说。


企业有需求,政府有回应。这样的互动,在商务区频繁发生。


前期有企业反映,对庞杂的国际贸易规则不太了解,对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政策红利不太清楚。对此,商务区立刻作出回应:7月21日,RCEP企业服务咨询站(虹桥站)设立。


在位于申昆路2377号4号楼一楼的咨询站内,记者看到,这里有专门的服务人员驻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企业提供关税优惠、原产地规则等“一站式”信息服务。不时有企业打来电话询问,接线员一一详解。


浙江嘉兴、江苏苏州的企业反映:“希望借助虹桥商务区的优势,推动企业更好走出去。”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企业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商务区已开通“长三角通办跨区通办”窗口,工作人员已经在岗办公。提升服务长三角的能力,商务区正不断擦亮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品牌。


贴心的服务,锻造了商务区外贸的韧性,鼓足了外贸企业不惧风雨的底气。采访中,与记者同行的杨旭波打开手机,展示了统计部门发布的消息:2022年前8个月,商务区吸引投资和开工建设项目总额近1200亿元。


营造“敢干、敢闯、敢投”良好环境



最近,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有两则消息引发人们关注。


一是商务区内的两家公司经上海市商务委认定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成为商务区核心区第15家和第16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二是“外商投资在虹桥”合作机制启动,商务区管委会与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高质量发展分会办公室入驻虹桥。


当前,虹桥商务区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推动市场主体信心全面提升,呈现出新的活力。商务区持续为企业家营造“敢干、敢闯、敢投”良好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提升市场活力,需要企业自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外贸发展中遭遇的困难,商务区内的中昊针织另辟蹊径,在东南亚采购袜子成品,直接销售给欧美商家。因为探索出“两头在外”的离岸贸易,企业获得了不错的发展。商务区里企业发展的事例表明,只有积极作为,才能危中觅机、化危为机,继续在商海乘风破浪,创造出更多成绩。


提升市场活力,少不了政策的支持和平台的搭建。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6+365天”进博会常年展销平台、贸易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当下的商务区,为企业敢闯敢干提供了多方面的平台,为畅通经济大循环创造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商务区近期还适时出台支持贸易型总部企业发展的25条措施,明确了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便利化措施。多平台的搭建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安心生产、投产,促进企业信心全面提升。


提升市场活力,还需要政府部门及时协助解决企业日常遇到的琐碎“小事”。人才公寓如何申请?APEC商务旅行卡如何办理?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去哪里了解?……各类市场主体在发展中总会面临类似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不大,但不解决的话会对企业造成很大掣肘。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关注这些“小事”。我们欣喜地看到,“企业有需求,政府有回应”这样的互动,在商务区频繁发生。有效、便捷的服务,让企业有了更大勇气和更多精力去敢干、敢闯、敢投。



在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采访,令记者印象最深的便是“开放”。


开放,体现在商务区企业服务中心的“长三角通办跨区通办”窗口。在这里,通过“一网通办”工作台,可以进入到江苏张家港市、浙江嘉兴市的市民服务中心办理相关业务。当前,商务区正完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提升开放枢纽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联动服务长三角的功能。


开放,体现在虹桥品汇A栋大楼里。地下一层的直播基地、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里,外国商品琳琅满目。包括虹桥国际咖啡港在内的十个百亿元级进口商品集散平台,也在向外商们展示着中国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深化对外贸易的开放态度。


开放,还体现在25条支持贸易型总部企业发展的支持措施中。当前,商务区已将进博会通关便利、资金结算、投资便利、人员出入境等创新政策上升为常态化制度安排。为提升贸易规模、拓展国际市场,商务区不断创新完善政务服务机制。


惟开放者兴。“上海的虹桥”正变为“长三角的虹桥”“中国的虹桥”乃至“世界的虹桥”。作为国际开放交流互动新平台的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因开放而设,也必将因开放而兴。